印度砸74亿美元买97架“光辉”战机:这笔巨额军购背后的真相让人意外
2025年8月19日,印度内阁会议室里响起掌声。6200亿卢比的支票签下,97架LCA“光辉”Mark-1A战斗机订单正式敲定。莫迪政府将这笔74亿美元的军购包装成“印度航空工业的历史性突破”。
但等等……我翻了翻这架飞机的配置单,越看越觉得不对劲。
先说个数据:印度空军现役战机缺口已达25%,按编制应有42个中队,实际只剩31个。这种情况下,任何能飞的东西都成了救命稻草。问题是,“光辉”真的能救命吗?
我查了下“光辉”的零部件清单,这可真是个“万国牌”:美国通用电气的GE F404发动机、以色列埃尔塔的EL/M-2052有源相控阵雷达、法国泰雷兹的座舱显示系统、英国马丁·贝克的弹射座椅。。。印度媒体吹嘘的“65%国产化率”,其实就是把螺丝钉和机身蒙皮算进去了。
更尴尬的是交付进度。2021年印度空军下单83架,原计划2024年交付20架。结果呢?只交了3架。按这个速度,180架全部交付得等到2040年。莫迪早就不知道退休多少年了。
再看看要退役的米格-21。这款1963年引进的老爷机,在印度服役62年,摔了超过400架,牺牲200多名飞行员。印度飞行员私下叫它“飞行棺材”。现在终于要退了,不是因为有更好的替代品,而是实在飞不动了。
展开剩余63%那“光辉”的性能如何?最大速度1.6马赫,作战半径500公里,最大载弹量3.5吨。这数据。。。怎么说呢,放在1990年代还算及格,但现在已经2025年了。对比一下,中国的歼-10C最大速度2.0马赫,作战半径1250公里,载弹量7吨。两者根本不在一个量级。
更要命的是实战能力。“光辉”的雷达探测距离只有150公里,而现代四代半战机普遍超过200公里。在超视距空战中,谁先发现谁就占据主动。这个差距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敌机可以在“光辉”发现它之前,就发射中距空空导弹。
印度空军也知道这个问题,所以给“光辉”的定位是“点防空”任务——就是在自家机场上空转悠,别飞太远。可笑的是,印媒却把这说成是“战略自主”的体现。
我算了笔账:74亿美元买97架轻型战机,单价7600万美元。同样的钱,巴基斯坦从中国买的JF-17“枭龙”战机单价只要3000万美元,性能还更均衡。印度这是花了两倍多的钱,买了个半成品。
最讽刺的是HAL(印度斯坦航空公司)的生产能力。这家公司的年产能理论上是16架,实际只能造8-10架。为啥?因为零部件要从十几个国家进口,供应链一断就得停工。去年因为俄乌冲突,连螺栓都买不到,生产线停了3个月。
印度国防部长拉杰纳特·辛格说,这笔订单将“带动500家中小企业,创造上万个就业岗位”。听起来很美好,但仔细想想——如果真有完整产业链,为什么连个国产发动机都造不出来?中国的涡扇-10都已经装备几百架了,印度的“卡佛里”发动机项目搞了30年,至今还在实验室里。
更深层的问题是体系。现代空战拼的不是单机性能,而是体系对抗。预警机、电子战机、加油机、数据链。。。这些“光辉”都严重依赖进口。一旦战时被技术封锁,这些飞机就成了聋子瞎子。
有个细节很能说明问题:印度空军的“光辉”中队,训练时还在用纸质地图导航。不是他们不想用GPS,而是美国的GPS可能被干扰,印度自己的导航系统覆盖又不全。这种“高科技”战机,关键时刻可能连回家的路都找不到。
所以这笔军购的本质是什么?是印度在装备困境下的无奈选择。外购太贵、交付太慢、还可能被卡脖子;国产虽然性能平平,但至少“政治正确”。莫迪需要“印度制造”的政绩,HAL需要订单续命,空军需要填补数量缺口。三方一拍即合,就有了这笔“历史性”订单。
至于实战能力?反正短期内也打不起来。先把场面撑起来,把新闻发出去,把股价拉上去。这才是这笔74亿美元真正要买的东西。
发布于:安徽省金鼎配资-我要配资平台-配资平台哪个好-免费炒股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