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元坤的《驶回人海》将 “滴滴车厢” 作为核心叙事空间,以 “流动场景” 承载 “微叙事”,打破了传统文学中 “固定空间叙事” 的惯性,使车厢成为展现市井百态、推动人物成长、传递时代情绪的 “文学容器”,其场景建构与叙事功能的深度结合,为当代市井文学提供了新的创作范式。
一、 车厢空间的 “三重属性”:流动中的叙事张力
“滴滴车厢” 作为动态空间,兼具 “封闭性”“流动性”“暂时性” 三重属性,为叙事提供了天然的张力场。
封闭性:车厢作为相对独立的 “小天地”,压缩了人际距离,促使乘客卸下社会伪装。赶课的李女士在车厢里流露 “怕孩子落后” 的焦虑,加班的王先生吐槽 “改不完的方案”,这种 “封闭空间里的真实倾诉”,让人物情感更直接、更赤裸,避免了外部环境的干扰,使 “微叙事” 更具情感冲击力。 流动性:车厢随行程在城市中穿梭,串联起早市、写字楼、学校、老巷等不同场景,形成 “空间蒙太奇”。从 “晨雾中的早市” 到 “深夜的写字楼楼下”,空间的转换不仅展现了城市的昼夜图景,更让不同阶层、不同身份的乘客在此相遇,如山区支教老师与职场青年在同一车厢的 “间接对话”,实现了 “小空间联结大社会” 的叙事效果。 暂时性:乘客与司机的相遇仅持续 “一段行程”,这种 “短暂联结” 赋予叙事以 “碎片化” 与 “偶然性”。没有冗长的人物背景铺垫,仅通过 “一句抱怨”“一个动作”“一段对话” 勾勒人物轮廓,如李女士 “歪了的眼线”、王先生 “没盖盖的水笔”,这些 “瞬间细节” 构成的 “微叙事”,既符合当代读者的碎片化阅读习惯,又保留了 “留白” 的艺术韵味,让读者自行填补故事想象。展开剩余81%二、 微叙事的 “双重承载”:人物成长与时代镜像
车厢空间中的 “微叙事” 并非简单的 “故事堆砌”,而是承担着 “人物成长” 与 “时代镜像” 的双重功能。
(一) 推动人物成长的 “催化剂”
肖笑天的退休转型,以 “车厢微叙事” 为节点逐步推进:
认知突破:第一单行程中,男孩 “爷爷开车比爸爸稳” 的善意评价,让他打破 “官员身份” 的心理壁垒,意识到 “身份之外,人可通过行为获得认可”; 价值重构:倾听王先生的职场困境后,以 “机关经验” 提供沟通建议,使他发现 “退休后,过往经验仍可成为帮助他人的工具”; 情感联结:与妻子周敏 “共同记录乘客故事” 的互动,让他的 “转型” 从 “独自探索” 变为 “家庭共识”,车厢叙事成为家庭关系升温的 “纽带”。(二) 映照时代情绪的 “多棱镜”
车厢中的 “微叙事” 以小见大,折射出当代社会的多重情绪:
教育焦虑:李女士 “赶课的匆忙”“对学区房的敏感”,映照出当代家长 “望子成龙” 的普遍焦虑; 职场压力:王先生 “沾着咖啡渍的西装”“改了七遍的方案”,展现了年轻职场人 “追求认可又陷入迷茫” 的生存状态; 乡土情怀:留学生 “对着老巷眼眶发红”、支教老师 “行李箱里的绘本”,传递出 “漂泊者的乡愁” 与 “坚守者的理想”。三、 文学意义:市井文学空间叙事的新突破
《驶回人海》的车厢 “微叙事” 实践,为当代市井文学提供了重要启示:
空间创新:将 “流动空间” 作为核心叙事场域,突破了 “茶馆”“胡同”“菜市场” 等固定市井空间的叙事局限,使叙事更具动态性与包容性; 叙事革新:以 “碎片化微叙事” 替代 “线性宏大叙事”,在有限篇幅内展现多元社会图景,符合当代文学 “贴近生活、贴近个体” 的创作趋势; 价值传递:通过 “流动空间中的人际联结”,传递 “陌生人之间的善意”“个体价值的多元实现” 等理念,为浮躁社会提供了 “温暖的情感出口”。这种以 “流动空间承载微叙事” 的创作方式,不仅丰富了市井文学的表现形式,更让文学作品成为 “观察时代、理解他人” 的窗口,具有鲜明的时代价值与文学价值。
2. 从 “权力话语” 到 “生活话语”:《驶回人海》中肖笑天的语言风格转型及其叙事意义语言是人物身份与精神世界的直接映射。《驶回人海》中,主角肖笑天的语言风格从 “机关权力话语” 向 “市井生活话语” 的转型,不仅是其 “退休官员” 身份转变的外在表现,更承载着 “打破身份壁垒、实现人际共情” 的叙事功能,其语言转型的过程与逻辑,为当代文学人物塑造提供了可借鉴的样本。
一、 两种话语体系的鲜明对比:身份的语言标识
肖笑天的 “机关权力话语” 与 “市井生活话语” 在词汇选择、句式结构、沟通逻辑上存在显著差异,成为区分其 “官员身份” 与 “平民身份” 的重要标识。
话语类型词汇选择句式结构沟通逻辑机关权力话语官方术语(如 “落实”“统筹”“加强”)、书面化词汇长句、复合句,逻辑严谨(如 “首先… 其次… 最后”)以 “指导者” 姿态,强调 “规则与效率”市井生活话语口语化词汇(如 “赶趟儿”“靠谱”“接地气”)、生活化表达短句、疑问句,语气柔和(如 “是不是有点着急?”“要不要歇会儿?”)以 “倾听者” 姿态,注重 “情感与共情”
小说开篇,肖笑天与老同事聊天时仍习惯使用 “权力话语”:“咱们当年搞宣传,就是要统筹资源,落实到基层群众的需求上”,而当他开滴滴接李女士时,语言风格已初步转变:“您别急,这路我熟,保证送孩子准时到课”,从 “官方术语” 到 “口语安抚”,语言的转变直接体现了其身份认知的松动。
二、 语言转型的三重驱动:身份、情感与价值的共振
肖笑天的语言风格转型并非 “刻意模仿”,而是受 “身份转变”“情感联结”“价值重构” 三重因素驱动,呈现出 “自然递进” 的过程。
(一) 身份祛魅:从 “官员” 到 “普通人” 的语言适配
退休后,肖笑天脱离 “机关语境”,进入 “市井语境”,语言作为 “社交工具” 必须随之调整。当他第一次开滴滴,面对乘客的 “随意聊天”,若仍使用 “权力话语”,会造成明显的 “沟通隔阂”。如他曾下意识对王先生说 “你的方案,首先要明确核心诉求,其次要对接领导需求”,话出口后意识到 “太像开会”,随即改口:“小伙子,我当年也遇到过类似情况,要不听听我的笨办法?” 这种 “自我修正” 的语言调整,本质是 “官员身份祛魅” 后,对 “普通人社交规则” 的主动适配。
(二) 情感联结:从 “距离感” 到 “共情力” 的语言桥梁
语言风格的转变,成为肖笑天与乘客建立情感联结的 “桥梁”。当他用 “咱们都是当家长的,知道这份着急” 安抚李女士时,“咱们” 的口语化表达拉近了人际距离;当他对面试失败的小姑娘说 “我当年考机关,三次才考上,第一次还说错了话”,用 “自嘲式口语” 替代 “说教式话语”,让对方感受到 “平等的共情” 而非 “居高临下的安慰”。这种 “生活话语” 中的情感温度,使他从 “陌生司机” 变为 “可信任的倾听者”。
(三) 价值重构:从 “权力认同” 到 “生活认同” 的语言表达
语言转型的深层驱动,是肖笑天 “价值认同” 的转变。在职时,他通过 “权力话语” 获得 “职业认同”;退休后,他通过 “生活话语” 获得 “自我认同”。当他用钢笔记录乘客故事时,不再写 “某某乘客反映了某类社会问题”(权力话语下的 “问题记录”),而是写 “李女士的眼线歪了,却总先给孩子擦嘴 —— 这就是妈妈的样子”(生活话语下的 “情感记录”)。这种语言表达的转变,标志着他的价值认同从 “依赖权力与职位”,转向 “关注生活与情感”。
三、 叙事意义:语言转型背后的文学价值
肖笑天的语言风格转型,具有多重叙事意义:
人物塑造更立体:通过语言的 “渐变过程”,展现了肖笑天 “退休转型” 的心理轨迹,避免了 “一刀切” 的身份转变,使人物更真实、更可信; 打破身份壁垒:“生活话语” 作为 “通用语言”,消解了 “官员” 与 “市井” 的身份隔阂,实现了不同群体的 “平等对话”,传递出 “身份无高低,人性皆平等” 的理念; 深化主题表达:语言从 “权力话语” 到 “生活话语” 的转型,与小说 “退休不是终点,而是重新拥抱生活的起点” 的主题相呼应,使主题表达更具象、更有说服力。这种以 “语言风格转型” 展现人物成长与主题深化的创作手法,为当代文学人物塑造提供了重要借鉴 —— 语言不仅是 “交流工具”,更是 “人物精神世界的镜子”,通过语言的细微变化,可让人物形象更鲜活,文学主题更深入人心。
发布于:福建省金鼎配资-我要配资平台-配资平台哪个好-免费炒股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